疫情后的社区景观设计,值得一看!

  

  

我们的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创造力的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的身后,或许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

我们才刚刚迎来了新世纪的20年代。

“年代说”一般都始于20这个数字。未来我们的子孙在谈起20年代的时候会说,当时全球的环境不容乐观,南非蝗灾、澳大利亚山火、欧洲丹尼斯风暴和一场席卷全球的冠状病毒疫情,而这些可能只是个开始。有一些“灾难”是地球的“免疫系统”在工作,有一些显然不是。我们在不停的向环境索取、改变环境以服务于人类的同时,我们也在付出,我们挟持着地球一起,付出代价。

发展不等于进步。作为土地的开发者、社区的设计者、家园的业主,我们在建造梦想家园的时候,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时候,我们更需怀揣着一起进步的信念,尽到一个地球公民的责任。

疫情发生至今,我们难得地“被回归”到家庭,在一天天24小时的纯粹的居家生活里,对家园的需求被放大,对于一个生态、安全、和懂得生活的居住环境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即便病毒肆虐,我们仍然希望看到鲜花绽放、大树成荫,我们想听到枝头鸟儿在对话,我们想看到池塘里的蝌蚪生机勃勃努力伸出双腿;我们忍不住在围墙里散步,在太阳底下,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园子里,跟邻居扯上几句闲话,确认一下大家都还挺好的;在老时间老地方,遇到志同道合的好邻居,拉个引体向上再打一盘农药。在生活没有这么简单的时候(疫情发生之前),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做着什么风格的社区设计,我们的初衷始终如此——一个生态、安全、和懂得生活的居住环境,有时它显得过于朴实,今天看来,值得坚持。

01 回归——社区的景观生态基底

对环境的敬畏之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环境相处。生态环境系统不仅是由山河湖海湿地沼泽这些自然板块构成,也不止步于城市规划图上的绿廊和公园。人类活动越密集的地方,越需要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基底。

在上个地产十年(也就是在疫情前),国内地产吸引客户的主要手段是沉浸式故事体验(眼球效应)。疫情带来的回归家园,也让我们开始反思居住理念应如何回归?我想,回归到健康、自然、生态,是最扎实的第一步。正如景观设计学科的初衷:社区景观是构成环境景观的一部分,是联系自然景观的板块。

社区的场地布局建立在研究风、光照、时间段的基础上,针对人群活动时间的科学环境布置;树种、选材、生境系统尽可能满足在地性,利用植物设计构建疗愈环境,改善微气候;人与自然景观的沉浸互动,既能在景中与自然深度接触,也能在窗口观赏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与人直接接触的区域使用健康安全的环保材料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终极目标,也是初心。

02 关怀——社区安全与业主日常健康习惯的关怀与引导

疫情中的“公众防护指南”,其中有几条事项:1.勤洗手; 2.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保持健康生活习惯。这些基本的行为指南不正是体现通过自律行为而同时尊重他人的文明行为。另一个从疫情管控中得到的启示,人们会通过新的规则来调整自己的习惯。快递不进小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经快递送上门的便利和陌生人员在社区随意穿行的不安全性,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让人纠结。而事实证明,新的规则运行的特别顺畅。

其实,我们设计师是有私心的,一味的追求饭到嘴边的便利未必是好事,它减少了人们外出享受社区阳光、使用社区活动场地、与邻里交流的机会,那我们精心“谋划”的生活场景,没了“演员”可还行?一些好的习惯在没有养成之前,都是麻烦。一旦养成可能受益匪浅。在要求人们自律的同时,我们在设计社区的时候,如果能将这些行为引导前置,协助养成良好习惯,也是一种关怀的体现了。


文章分类: 新闻资讯
分享到: